English

如此“推销”害人害己

1999-08-04 来源:光明日报  我有话说

近段时期以来,某省某镇一家没有名气的白酒厂家独出心裁,生产出一种莫名其妙的“新产品”,其质量虽然不敢恭维,但他们的产品与国家著名品牌五粮液的二档酒“五粮春”同为浓香型,价位差不多,也同样实行的是商家总经销制。他们的产品在本地不怎么好销,但在向外“推销”方面却耍出了绝招:让零销商上浮30%以上的高额利润,饭店、酒楼的服务员每推销一瓶可拿10元报酬,从而调动了商家的“积极性”,拼命地向消费者“推荐”和倾销,使得这个产品迅速走向市场,很快覆盖了数省,而且还有发展之势。

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,商品的生产和经营逐步出现了专业化分工。厂家负责生产产品,经销商负责销售,厂商联手进行专业炒作,将产品推向市场,介绍给消费者。许多商家为了获取销售利润,在经营销售方面绞尽了脑汁,费尽了苦心,设计出种种市场营销的策略和方案,有的产品销售获得了巨大成功,而有的却一败涂地。其中的缘由虽然复杂深奥,但最根本的因素大约还在于“上帝”对产品的态度。

在今天的消费者群体中,大多数消费者对产品是否“一分钱一分货”,商家是否“童叟无欺”还是心中有底的,不会轻易上当。但有些消费者,在有的场合,面对新的产品,他们却放弃了自己的选择权利而“听便”商家的“推荐”,有的甚至随大流,这就给“推销”者钻了空子。例如在餐馆吃饭时,热情的服务小姐一再地为先生们介绍某种名不见经传的白酒,虽然这种白酒的价格有时竟比优质名牌还高,但先生们却碍于情面,不得不吃下哑巴亏。就这样,一些质次价高的白酒,在商家的炒作下挤进了市场,大占消费者的便宜。很显然,“上帝”在这里被敲了竹杠。

可见,商家或厂家为了追求暴利,通过营销的包装和炒作,把质量低劣的产品打扮成为高级的“模特”推向市场,赚取了高额利润。他们既违背了营销行业的职业道德,又直接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。商家得利,消费者吃亏,这就是他们“推销”的最终目的。

但是,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,日益成熟的消费者也是不好欺骗的了,他们信息灵通,不断总结经验教训,吃一堑,长一智,越来越懂行识货,越来越知道辨别真伪,越来越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。对那些低档高价的产品,特别是那些商家为暴利而拼命炒作的商品,消费者知道其中奥妙以后,往往是逢一回不逢二回,上一回当讨一回乖,吃了亏以后就不会再往商家衣兜里丢钞票了。因此,凡是商家为了暴利而炒作的商品,知情的本地消费者一般都不买帐,只好往外地推销,而外地市场也往往是走一方黑一方,最终失去全部市场。可见,损害消费者的人,最终吃亏的必定是自己,这是市场经济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。

从这个意义上来讲,上述那种质次价高只图商家赚钱不惜损害消费者的行为是短见的,是暂时的现象,这就像前些年,一些地方收购四川的低档酒,经过勾兑包装,再以强大的宣传攻势推向市场的作法一样,虽然一时得逞,也赚了不少钱,但“底货”一旦被消费者们识破以后,大家就会一轰而散,不买他的帐了。而今出现的这种为暴利而炒作起来的“推销”产品,可能会发达得更快也消失得更快。但是,这些商家是不怕消失的,因为当你知道上当时,他已赚了大钱,他本来的打算就是短期的,行为也是短期的,不管赚多赚少,他都是赢家,消费者的任务,只是尽快识破其内幕,加快他的消失速度而已。

当今的白酒市场竞争十分激烈,各厂家和商家在营销方面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。经过市场的搏杀,有的昙花一观,灰飞湮灭;有的中流砥柱,方显出英雄本色。究其根本原因:质量和信誉,是成败的根本。作为消费者而言,只有那些经过市场千锤百炼的国家品牌,才是我们最佳的选择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